护心,即维护兼爱心,不使有失。
人要想领悟道,也即领悟自然世界的原则,就要改变原有的理解方式和言述方式,这种改变意味着在最深的层次上改变人的生活态度。1993年湖北郭店出土的竹简《老子》写本现在尚有很多争论,但大体可以认为并未改变传世本《老子》第一部道家文献的地位。
前引《则阳》篇少知与大公调的对话就是明证。李学勤先生认为,《太一生水》一章当是对《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章的解释。老子道论有某种含混性,这不是贬低老子,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原创性思想家,以无代表的自然之境与人的现实存在对峙,这是一种即便今天看来仍然魅力无穷的思想。钱穆引《荀子•成相》:慎墨季惠百家之说诚不详。但在道家思想发展中更引人注目的事实是,知识理论与超越知识表达某种玄奥意境的理论逐渐相互区分,形成战国道家思想发展分流的一个重要线索。
例一,前引《则阳》中少知问: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接着又问:季真之莫为,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议,孰正于其情,孰偏于其理?这个季真与接子的理论,大概就是比较单纯的自然知识理论。一 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简》,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庄子则对人性恶的观察比韩非更深,也更悲观。
这个寓言为汉语留下相濡以沫的成语,用来表达人在困境中相互救助的温情。另一层意思就是七窍的象征意义。外篇的一些篇还说到自然之性的败坏始于古代圣王,也是延伸了内篇的思想。第三,庄子设想了远古以前的原始人性,浑沌和以为未始有物,这肯定是好的品性,但问题是,原始人性与现实人性似乎已经没有关系,成为两种不同的人性。
庄子的两重人性观孰主孰次,哪一面更能作为庄子人性思想的标签?明确这一点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弄清楚庄子人性思想的内在结构。外篇对智巧之害有更展开的揭露。
这个例子象征了人类制度,人类制度的最高准则是仁义礼法,圣人发明仁义礼法意在规范人心,如同摄缄滕,固扃鐍,可是结果却是便利了最有智巧的大盗: 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理想中的远古人性表明人在根源上是好的,但这种远古人性对现实的人来说遥远而隔膜,已没有什么经验内容。按,庄子约与孟子同时,从孟子文看,性概念已从生字中析出。庄子不仅揭露提倡道德的圣人,而且怀疑以身殉道的圣人,如《骈拇》篇说伯夷饿死首阳不食周粟是为求取名声。
第一,社会黑暗人生痛苦不是根源于制度,而是根源于人自身的坏禀性。但先秦儒家不曾对学者的私意和虚伪有任何警觉,所以理学家对知识人物膨胀私意的警觉意识,先秦的源头只能是庄子。战国时代否定和批判现实的不止庄子一人,但庄子却非常独特。大盗的形貌却又不是窃贼,而是堂皇的君主,文明的护法,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人的贪婪、自负、欺骗、勾心斗角、相互陷害,把人们推向了不停息地相互折磨和自我折磨的深渊,这是根本的黑暗渊薮。关于庄子批评道德圣贤,人们一向较重视的是庄子指儒墨鼓吹仁义,是以枷锁绳约桎梏人性,还有一层含义往往忽略,便是圣贤的伪。
自我改造的困难和复杂由此成为内篇文字的中心,庄子学说的深奥内涵也都蕴含其中。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
就人性观而论,内篇对现实人性之恶的观察,才是有实质内容的思想。……同乎无知,其德不离。但庄子笔锋一转,却突入到争胜者的心机,而且层层深入,先是说这些人整日梦魂缠绕的就是与人心斗,接着说各种性格的人在心斗中的不同表现,相互攻击防守用尽机巧,最后写人的生命在这机巧互搏中早早转向枯死。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强,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外力无非有二,一曰制度,一曰观念,救治之途便不用向人自身内部着力,设法更正制度或变革观念就可以了。内篇七篇是庄子思想的基础,外篇与杂篇的思想大都是从内篇的观念发展而来,有些篇的作者也许与内篇不是一人,但仍属于庄子派的学说。
内篇的人性思想表达虽不明晰,基本要点却可以肯定。《齐物论》以以为有物为人的原罪已经指明了这一层意思。
人性的力场顽固地把世界按我的眼光分割开,大小多少是非好恶,道则是消解这分割的自然浑然一体的力量。在这段文字中,人性习惯作为对抗力隐而不现,只有一句隐约提到,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
在庄子思想中,道是自然之境,是对现实境域的超越和否定。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
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但东郭子顽固的人性习惯立即拒绝这个呈现,何其下邪?世界是有分割高下的,道怎能这样下?这就是人性之力与自然之力的冲突。内篇说人的坏禀性来自七窍、以为有物(以我为中心),隐喻恶来自人的生命内部。外篇的自然人性说便是由内篇这些有关禀性根源的复杂说法引申而来,但自然人性说大大简化了内篇原初的思想。
所以庄子根本不再谈人类可能的组织方式是什么,他只谈个人可能的自救之道是什么。这种警觉是中国古典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可惜当代的思想史研究不甚在意。
《齐物论》稍后一章写道: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小偷小窃之恶与智巧之恶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此外血缘族群解体,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人们欲望膨胀,在权力和名利场上勾心斗角,也加深了人世的黑暗和痛苦。庄子对人性恶的认识,包含在庄子对现实人群的观察性描述中。
它起源于远古时的人类变化,变化以前的原始人性已经消失,在现实人性中寻不到踪迹。这就是自然之力的表现,是以自然眼光看世界时把握到的浑仑之美。只是说得较简,对自然人性的内容缺乏具体描述。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⑧巧伪是杂篇《盗跖》篇盗跖斥孔子语。与此相应,回归自然是一个极困难的过程,需要彻底改变现实中的我,以至变到与原有的我完全不同,内篇各篇对此均有说明。
第一层意思,儵与忽要对浑沌的死亡负责。③请参见拙文《论庄子的游世思想》,《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⑨人不能由设计制度的途径得救,是《胠箧》篇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否贯穿庄子全书呢?我们至少可以确信,这一思想与内篇思想是一致的。东郭子想问道,却不能接受道在蝼蚁,他在不自觉之间就被人性的力场支配着。